设计单位: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南京市浦口区沿江街道南浦路298号
建设单位:南京泽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开始设计:2015年04月10日
完成设计:2016年10月25日
竣工时间:2020年04月16日
使用时间:2020年06月12日
获得奖别:2021年度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优秀综合设计奖·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
一、概况:
1.1 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沿江街道京新社区,东侧紧邻省残联康复中心,南侧与老浦口1914商业街区隔街相望,西为南浦路,北为柳州东路。占地134亩。
1.2 建筑定位与规模
医院将按照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进行设计。作为江北区域的医疗中心之一,承担周边地区的日常诊疗,并作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相应的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规划床位800张,日门诊量5000人次。总建筑面积约18.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1.2万平方米,地下7.5万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南京市浦口医院)实施性方案设计任务书》及招标文件、地形图、用地红线(电子文件)等
《江苏省医院现代化目标和指标评价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06年征求意见稿)
《综合医院建筑建设标准》(建标110-2008)
《医院洁净手术本部建筑设计规范》GB50333-200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建设部文件)
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规程和规定
三、总体规划:
3.1区位环境
项目位于浦口区大桥以东片区中心区域,四周为大型居住片区。基地北侧柳州东路46米宽,为城市主要干道,地铁三号线设柳州东路站。西侧南浦路40米宽,南侧为24米宽城市支路,东侧紧邻省残联康复中心。
3.2规划设计理念
a.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
从病人就医全过程出发,合理安排功能区块,尽可能缩短就诊流线,减少病患痛苦。并以独立、清晰、明确的交通流线实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
b.创造绿色健康、温馨宜人的医疗环境
以温馨宜人的整体式医疗环境,重塑患者的健康感和自然感,达到尽快康复的目标。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c. 持续发展、绿色节能
一个动态发展的现代化医院,为医疗技术的发展、规模的扩大预留发展的空间。在建筑技术上,采用适宜的技术,创建绿色星级医院。
d. 医教研一体化设计
医教研合理分区,又紧密联系的一体化设计方便医护人员与学生的使用。
3.3总体布局
医院分门急诊医技(四层)、病房楼(15层)和行政教学科研(6层)三大部分。
建筑从西向东以门诊--医技--病房流程进行布局。门急诊医技面向南浦路展开,病房楼设于北侧,避免高层建筑阴影对整个院区的影响。南侧为行政教学科研区域。南北向的医疗街贯穿其中,联系各个部分以及北侧地铁通道。医技东侧、病房楼南侧为花园及预留发展用地。
沿路部分均作退让,设广场、绿化、停车等设施,在医院主体与周边环境之间形成缓冲区域。
感染门诊设于西南角绿化带中。
3.4交通组织
3.4.1出入口:
南浦路设主入口,作为门诊、急诊主要入口。柳州东路设次入口,作为出入院及门诊辅助入口。南侧道路设一个次入口和一个污物出口。次入口作为行政、教学、科研的出入口。所有入口均与医院环路相连。
3.4.2道路交通设计:
围绕医疗综合楼、行政办公和中心花园设环道。医疗综合楼四周设广场,主要出入口部位与环道连接。广场为人行区域,西面与中心花园连接。实现人车分流。
交通设计考虑多种交通工具的解决方案。
A公共交通----公交站点靠近人行入口,此方向适当缩小建筑退让距离。
B出租车----医院内部提供出租车到达主入口的接驳门廊以及临时的出租车停车等候区。
C私家车----可到达门急诊、探视和出入院入口,然后进入地面或地下停车位。
D非机动车----主要由各入口进入,进入沿路绿化带中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或地下非机动车位。
E救护车----急诊门前设回车场地,方便急救车进出。
F货车----南侧次入口进入专门的地下车库出入口。
G消防车----利用广场硬地与环道形成医疗综合楼消防环道,直达医院各个部分。
3.4.3流线设计:
(1)病人及体检流线:
a、门诊流线:车行人流从南浦路主入口经广场进入医疗街大厅。人行人流从柳州东路人行入口经广场进入。儿科由西侧独立入口进入,避免与成年患者交叉。
b、急救、急诊流线:由南浦路主入口经广场进入急诊急救大厅。
c、感染科流线:南浦路主入口进入东南角独立区域。
d、体检流线:由西侧独立入口进入。
e、出入院及探视人流:由北侧柳州东路出入口进入病房楼。
(2)医护人员流线:
由南侧城市道路次入口进入,进入各医疗用房、行政综合楼。
(3)供应流线:
主要的后勤供应流线经由南侧次入口进入地下的后勤保障区后勤用房和库房。
(4)污物流线:
经病房楼地下室东出口经保障区污物处理站从货运出口运出。
3.4.4停车场——为保证医院有正常的交通秩序和良好的医院环境,地面分区安排了多处机动车停车场。地下设两层停车库。
非机动车停车场根据医院特点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入口附近,为不妨碍医院景观效果,采用密植绿化进行遮挡。地下分区设非机动车库。
3.5绿化环境设计
在景观设计方面,设置了沿路绿化缓冲带、中心花园、内庭院、地下采光庭院等丰富的绿化形态,创造出绿色健康宜人的医院环境。
四、建筑设计:
4.1建筑设计理念
A模块化设计 : 医院的整体规划按照门诊—医技—病房楼模式。医院设计的各个部分,无不体现出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背后可持续性的理念,包括诊室与护士站模块,住院与病房模块、空调及消防分区模块、建筑与庭院模块以及医院的整体布置模块等等。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设计中的理性之美,为医院营造出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现代化形象。
B简洁的交通流线:以医疗街为核心的交通流线将病人的流程降至最低。
C流动的绿化空间:绿色空间贯穿医疗街,不仅使用空间获得自然通风采光,也创造了绿色健康的医疗环境。
D宜人的医疗环境:方案通过人性化的各项细节设计,打造舒适方便卫生的现代化花园医院,营造以人为本的诊疗和健康环境,提供没满足各种人群需求的建筑空间、商业服务和休闲设施。体现建筑与环境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以及无处不在的体贴与关爱。分层收费挂号,方便患者及医护人员最简短的流线。注重患者的私密性,采取二次候诊。
4.2建筑设计
4.2.1平面功能分区
门急诊医技和病房楼部分:
一层:门诊门厅、急诊急救、药房、收费挂号、儿科、影像科、成人输液、住院部门厅、超市、出入院、病区药房、输液配置中心、高压氧舱、碎石机等。
二层:急诊病区、急诊ICU、内科门诊、检验科、B超、心电图、镜像中心、一日病房等。
三层:外科门诊等、门诊手术、中心供应、DSA、CCU、心血管病区等。
四层:门诊、手术、ICU、病理、血库等。
五层:设备机房、产房和产科病区。
六~十四层:按照标准病区设计。每个病区按照45床设计,有三人间、二人间和单人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扩充床位。
十五层:宿舍、特需病房。
行政教学科研部分:
一层:体检、大会议厅、教学等。
二层:行政、教学等。
三层:行政、教学(行政教学科研部分)。
四~六层:行政、科研用房等。
4.2.2地下空间
地下室分功能区和停车场两部分。
功能区主要位于位于地下一层,包含以下几部分:核医学及放疗中心、后勤库房区域、设备区域、营养厨房餐厅区域、商业街区域。地下二层为垃圾处理、太平间、污水处理池等。
地下功能区域以外部分为停车库。分机动车库和非机动车库。
地下室各部分均相对独立。设下沉庭院为地下室引入新鲜空气和自然光线。设光诱导系统为停车部分采光。
4.3垂直交通设计
根据使用性质和功能区域来划分处置交通,实现洁污、医患分流。医院内部设置物流传输系统。
4.4立面设计
在立面造型设计上,以浦口“山水” 为概念,通过建筑转角的圆角做法以及建筑表面弧形阳台的处理,形成具有韵律感的建筑体形,让医院建筑群给人以舒适圆润的造型感受。立面以横线条为主,沿街形象面舒展大气,圆形主入口醒目突出,创造出现代稳重且具亲和力的医院形象。
4.5后勤保障用房:
4.5.1变电所、配电房、空调机房、水泵房:布置于医疗综合楼的地下一层,靠近主负荷中心。
4.5.2锅炉房、发电机房:布置于病房楼的地下一层东侧,有下沉庭院供泄压,烟囱从高层建筑中伸到屋顶排放。
4.5.3氧站:氧站独立设置病房楼南侧绿地内,并结合景观设计加以隐蔽。与周围建筑保持安全距离。
4.5.4洗衣房:地下室独立区域,自然通风和采光。
4.5.5污物处理:地下二层污物区内。
4.5.6垃圾存放:地下室二层独立区域。
4.5.6污水处理:地下室二层独立区域。
4.5.6太平间:地下室二层独立区域。
4.6建筑用料说明
外墙:采用200厚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饰面采用干挂石材和玻璃条窗。
内墙:主要采用200厚和1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屋面:绿化屋面。
4.7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
4.7.1设计理念:规划上最大限度地使用被动策略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同时根据建筑的特点、规模采取合适的节能技术措施。
4.7.2总体规划:
1、合理退让,避开噪声、粉尘以及土壤污染区域。
2、南低北高的布局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3、病房楼病房全部朝南。
4、内院式的模块组合为室内提供自然通风和采光。
5、传染病门诊位于西南角,以绿化与其余部分分隔,设置独立的负压系统。
6、锅炉、焚烧炉通过烟囱高空排放
4.7.3主要技术措施:
①、建筑:绝大部分房间可自然采光通风,
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采用保温系统保温,
能自然通风的医疗街大空间,
地下室下沉庭院及光诱导系统、
②、水:太阳能热水器,雨水回收
③、电:
(1) 变电所设于负荷中心,选择低损耗节能环保型变压器,低压侧设置无功功率动态补偿;
(2) 合理选择线缆截面,减少线路的损耗。
(3) 抑制配电系统中的谐波分量,降低无功损耗,确保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 充分利用自然光使之与室内人工照明有机结合。采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高效灯具和附件,严格控制LPD值,对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别采取合理的照明控制措施。
(5) 按照DGJ32/J96-2010要求设置电能计量系统,电能表计采用数字式,应具备数据远传功能,并设置建筑物(群)用能管理平台。
(6) 拟于裙房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装置,总功率不低于30kW。
④、暖通:
(1) 选用低噪音、高效率的各类设备,禁止采用淘汰产品。
(2)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空调采暖运行时的冷热损失。
(3) 风管和水管的绝热材料和厚度符合节能规范的要求;空调供冷水管与风管设置隔汽层与保护层。
(4) 空调通风系统采用了自动控制,既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又防止了因超温和不合理运行造成的浪费。
(5) 空间高大的中庭等,采用分层空调系统。
(6) 安装在顶层和空间高于1米的吊顶内的风机盘管均安装回风风管。
(7) 设置新、排风热交换器,回收部分排风能量。
(8) 地下停车库的送、排风系统根据CO浓度进行自动控制。
(9) 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水蓄冷系统。
4.8无障碍设计
按照《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出入口均设无障碍通道,坡道均做防滑处理,卫生间设残疾人卫生间。电梯设残疾人召唤按钮,在踏步起始点及电梯门前铺设有触感提示的地面材料为视觉残障人士提供方便。每个病区病房设无障碍病房。停车场设无障碍停车位。
4.9标识导引系统与色彩分区
医疗中心为大型现代化医院,功能科室较多,为方便病人、探视人员和医务人员识别方向,全院统一设计文字加色彩的引导图标。在电梯、楼梯及各科室入口、门厅以及交通枢纽布置导向标识。医院各科室、病房护理单元以不同颜色的防撞扶手、色带区分不同部门,各科室入口、护理单元、护士站以灯光色彩标识区别不同部门。
4.10环保设计
1、组织过渡季节自然通风,设计阳光室,增加有氧生态空间。
2、采用中空玻璃窗,减少能耗,降低噪音。
3、泵房、新风机房采用降噪处理,机组设消声器。
4、充分考虑采用减少和抑制电磁辐射的手段。
5、污水经生化降解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城市管网。
1、厨房内皆设有机械排油烟机且油烟经过净化设备处理,有效抑制油烟的扩散。
2、空调末端设备皆设有健康空气杀菌器,有效杀灭空调房间的细菌和病毒,并吸收房间内的甲醛、苯等有害物。
3、空调房间皆设有新风系统,满足人体的卫生要求。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
1 李 伟 建筑项目负责人
2 朱鸣宇 建筑专业负责人
3 齐 叶 建筑主要设计人
4 张 宇 建筑主要设计人
5 胡洪波 建筑主要设计人
6 赵 伟 结构专业负责人
7 史小伟 结构专业负责人
8 金如元 结构审核
9 胡尚文 结构设计
10 陈礼贵 电气专业负责人、审核
11 朱 莉 电气专业负责人、设计
12 郭 飞 给排水专业负责人
13 武 剑 给排水设计
14 刘 金 暖通专业负责人
15 王雪松 暖通设计